7月5日上午9点,由杭州市余杭区政府指导,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巴比特主办的“2020杭州区块链国际周”正式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业大咖、互联网大厂、创新企业、投资机构、学术机构、主流媒体将齐聚亮相,共同探讨区块链产业面临问题及未来趋势。
Circle CEO兼联合创始人Jeremy Allaire在题为《全球数字货币大规模采用的三个阶段》中提到,在公链结算交易的第一个阶段过后,目前,我们正处于数字货币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稳定币大规模兴起的阶段。
Allaire认为,我们将在2021年走向数字货币的第三个阶段,即大规模普及阶段。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解决用户体验、区块链可扩展性以及监管标准这三大问题。
以下为巴比特整理的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Jeremy Allaire,Circle的联合创始人兼CEO。我很高兴能参与这场意义重大的盛会。
今天我想谈的是现实世界中的货币如何与区块链交互,以实现全球数字货币的愿景。我想从Circle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也从新兴标准,即技术以及政策标准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这些角度使我们更接近我认为我们许多人都认同的一种新的更开放的、全球化、包容的愿景且完全建立在公链网络上的金融系统。
第一阶段探索:公链结算交易
我想追溯到2013年的时候。当时我们刚刚创立Circle。我们见证了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已经看到了像特别提款权这样的新的全球货币的想法,即世界上不同的主要经济体可以围绕通用货币走到一起,同时也看到了风险承担和部分准备金银行的基本结构的根本挑战,也认为数字货币确实展现出了前进的希望。
在2013年,让我们兴奋的是我们已经有一个公共网络了。那时候,比特币实际上是主要的公共网络,一个你可以在那里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传输和结算交易的公共网络。我们感到兴奋的是,你如何通过这样的公共基础设施,一种公共的交易结算层,把它和传统的中央银行货币联系起来,如何做到既安全又合规但同时具备数字货币的优势,也就是以互联网的速度低成本地移动资金。
但重点在于以一种可互操作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点,以便在世界任何地方创建数字钱包的人都可以很容易地与其他人或企业建立交换价值,要将美元、欧元或英镑等储备货币,转换为数字货币形式,然后使用开放的公链进行结算。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首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说服美国和欧洲的监管机构让他们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当时,加密货币通常将被视为一种非法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用来做坏事, 所以Circle花了很多时间和政府合作,与主要监管机构合作,让他们明白公链基础设施带来了重要优势,我们可以安全地将现有电子货币系统连接到数字货币的新世界。
因此,我们成为美国获得许可证最多且最合规的加密公司,同时也获得了欧洲的许可证。我们建立了一个系统,可以利用比特币网络即时转换这些储备货币。我们在现有的电子法定货币系统和数字货币之间创建了一个无缝的即时流动性工具,这包括建立监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就好像做了一种新的银行交易基础设施来实现这一点。
我们还想让这种模式进入中国。我们建立了中国公司Circle China。王江(音译)是Circle China的董事会成员和投资者之一。我们的想法是让人民币实现同样的功能,在中国境外建立连接,允许你在全球使用人民币,使用公链作为一种交易媒介。
但那时候,也就是2016年左右,在跨境支付许可证方面,支付公司受到了很多限制,用区块链来做这件事的想法是非常不被人认同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停止这个项目的开发,非常遗憾。
但在背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建立一个有法定数字货币运作标准的世界。这个世界建立在公共互联网上,建立在公链上。
第二阶段实验:全球稳定币市场的兴起
到2017年初,我们对第二代区块链非常兴奋,比如以太坊以及其创建发行货币代币的能力,以及创建协议和为这些协议创建标准的能力,这些协议将实现可互操作的法定代币。所以我们真的在2017年开始了第二次尝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通过创建CENTRE联盟,最终引入USDC,又叫US Dollar Coin。
在第二次尝试时,我们不仅仅只关注我们自己的消费品体验,我们想做的是真正专注于建立一个可以扩展到许多公司和整个行业的生态系统。因此,这涉及到很多方面。
第一点是我们创造了一种技术来做稳定币,但我们当时称之为法定代币。我们真正设想的是一个法定代币标准,一个像HTTP一样的通用协议,专为货币而设。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可以部署多个法定货币的协议。
除了创建一个可以采用的标准,还可以围绕它创建一个治理方案,这样你就可以在储备和储备模型的基础上管理这些法定代币。你可以在这些储备的透明度方面制定审计标准。你还可以针对法定代币发行方设置一套合规要求,由监管机构授权进行特定的业务。所以要确保这是监管机构可以接受的,尤其是美国。
建立一个联盟,可以让这些数字货币的多个发行者最终支持多种货币,不仅仅是美元,还有其他主流的储备货币。
另外还有一个可以发展为支持多个区块链的治理模型。我们认为,区块链就像互联网的新操作系统层,区块链基础设施领域竞争激烈,私链和公链都不例外。如果你掌握了数字美元,并且掌握了数字法币的设计和协议,那么非常重要的是,你需要一种可以跨平台运作的协议,它可以跨越多个操作系统运作。
我们希望能不断改进来支持这些东西。这也涉及到很多监管方面的发展。所以在早期阶段,需要让大家接受,我们可以让法币系统与比特币网络互动。在下一阶段,需要让监管者渐渐对稳定币的想法感到满意,认可法定数字货币的构想,确保监管机构对其进行分类,并将其视为其他基于价值存储的电子货币产品。
我们现在做得很成功。我们能够让监管者放心,这等同于其他电子支付创新,使用区块链和加密技术来实现这一点。因此,这显然导致了USDC的快速发展,USDC这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合规的、具有完全储备支撑的美元数字货币,获得了生态系统的支持。
现在,随着CENTRE联盟中更多成员的加入,标准和治理真正开始演变,我们添加对多个区块链的支持的同时,我们会看到这个网络的扩张。我认为这将是全球数字货币主流发展的下一个重要阶段,我们从全球稳定币的角度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去年Libra出现之后,七国集团就开始了“全球稳定币”的研究。世界经济领袖、七国集团的金融监管领导人发布了关于全球稳定币的风险、挑战和机遇报告。
我们看到了全球稳定币的兴起,一切就发生在今天。我们看到了像USDC这样的东西的崛起,我们看到了来自私营部门的其他全球稳定货币的提议。另外,透过央行数字货币的形式,我们显然也看到了全球稳定币的潜力。
第三阶段落地:三大关键节点推动大规模普及
因此,下一阶段,我认为将在2021年发挥其威力,它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上的:几亿人开始使用数字货币,不久后将会有几十亿用户,有三件关键的事情会发生。我可以看到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每一件事都会发生。
首先是现在使用这些法定数字货币,或者使用像USDC这样的稳定币太复杂了,需要一个早期的使用者来进行试验和改进。但是用户体验太具挑战性了。对许多人来说,建立一个非托管的数字钱包是复杂且可怕的。
大多数数字世界的用户体验都是围绕代币交易和投机而优化的,而不是日常的支付以及基础设施本身。支付gas费用或必须持有加密商品(如以太坊或其他类似的商品)才能进行交易,这实在太费神、太复杂了。因此,首先我们需要看到用户体验的改进,这样使用USDC就可以像分享JPEG照片或信息一样简单。
所以我们需要消除这种复杂性。我们正在为此努力,我认为新的区块链架构能让这一切成真, 让我们更接近于这种以公开的方式实现价值无摩擦活动的理念。
第二个也是技术相关的,即让区块链可以承载最初数亿人规模需求。第三代区块链架构真正为区块链铺平了道路,比如PoS区块链,能够支持超高吞吐量,支持更大的规模的全新共识机制。我们同时在亚洲和美国也看到了许多这样的例子,采用像USDC和其他稳定币的标准,并且能够在第三代区块链上运行这些标准,对于大规模普及来说非常关键。
第三点,也许最重要的是一点,就是监管环境。Libra出现之后,有一些重要的工作正在发生。二十国集团,这个由世界主要国家构成的组织,通过金融稳定委员会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为全球稳定货币的监管制定了一套政策建议。我们一直在参与这个过程并对此发表评论,在现阶段的提议成为G20成员国采用的标准的路上,我们已经越来越接近目的地。
2021年,世界上主要国家都会有全球稳定币的监管标准。从我们所看到的,我们认为的一些合理建议与我们已经在CENTRE联盟建立的自我管理方式非常吻合。
当一切就位时,用户体验改善结合、可扩展的公链基础设施还有政策方面的明确性将为大规模主流采用打开大门。所以我认为我们很快就要走向一个以数字货币为主流的世界,无论你来自世界的哪个角落。
最佳拍档:混合中央银行数字货币
我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阶段,除此之外的其他阶段是更多的中央银行为这些私营部门出台标准,即稳定币与中央银行本身相互作用并持有资金,我们称之为混合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由私营部门主导创新,私营部门主导部署和标准,同时具备新型的银行章程或者新型许可证,即为这些数字货币的发行方持有储备进行了规定,直接在中央银行持有M0。
我们认为这是中央银行和私营领域之间的分工。央行是货币供应与货币政策的核心调控者,是货币供应与货币政策的核心调控者,但是私营部门,包括开源区块链社区,则是真正建立连接世界经济的基础设施。这就是下一阶段的概况。
我们也对不同的全球稳定币感到兴奋,无论其是否有主权支持,或私营部门主导,都将实现无缝互动、无摩擦的即时兑换,且与经济实现深度一体化,包括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我们对此的前景感到非常兴奋。
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期待着看到未来几年的变化,非常感谢!
本文链接:https://www.8btc.com/article/617846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原创文章,作者:巴比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