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星空财经BlockGlobe首页
  2. 星空荐读

硅谷顶级风投VC 如何部署Web3与元宇宙的投资赛道

硅谷顶级风投VC 如何部署Web3与元宇宙的投资赛道

元宇宙三十人论坛是香港区块链协会主办的主题活动,活动探讨了硅谷顶级VC如何部署Web3.0元宇宙的赛道,主讲人有:

Wendy(主持人):元宇宙三十人论坛的副秘书长

王岳华(Richard Wang):德鼎创新基金合伙人,香港区链协会元宇宙教育学院荣誉院长

唐儀(Tony Tong):香港区块链协会以及香港区块链协会发起的元宇宙教育学院的共同创始人,柴舸洋:Tagging创始人,香港区块链协会联合主席,香港政协青年联会的副主席

就着硅谷顶级VC如何部署Web3.0的元宇宙的顶级赛道的话题,几位主讲人在对话环节中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硅谷顶级风投VC 如何部署Web3与元宇宙的投资赛道

唐总:首先聊一聊我对DFJ的认识,DFJ大家都应该知道,在从Web1.0 Internet的年代,就是硅谷教父,非常有名的Tim Draper,就号称叫硅谷风投教父,在咱们行业也特别有名,当时在拍卖会上以不到1000美元的从美国政府买了3万枚比特币,这是很好的入场,他也一直对区块链行业非常支持。我本人作为一个从写代码的互联网技术开发者开始,以前在美国、在爱森哲和一些大机构做中心化数据库管理员,也做过很多大型的银行系统的开发,一步步看到互联网从Web1.0到2.0的互动式、再到现在3.0的价值式的互联网。首先我想请王总和我们介绍一下你们的机构,尤其是DFJ和你们的创始人的传奇故事好吗?

Richard Wang:首先非常荣幸,加入香港区块链协会,作为荣誉会长,有机会和这个行业里面的资深的朋友们一起来共建我们未来的世界。事实上呢,我们在讲到Web3时基本上有几个东西,必须共建、共享、共治,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基本的精神。那么我们在硅谷的这个基金的老大呢,叫Tim Draper,他1985年创立了DFJ,在国内翻译成德丰杰,到现在也有30多年的历史了。基本上在美国,甚至在国内有比较大的这个名气有两个关键原因,第一个呢,确实Tim Draper家族是所谓的风投家族,什么意思呢?从195几年Tim的祖父就开始从事这个行业,开始去做风险投资,Tim的父亲也是一样的成立了风险投资机构,一直到Tim自己在1985年成立的DFJ,所以他们是风投世家。Tim自己儿子叫Adam Draper也做了一个孵化器叫Boost VC,其中一个有名的点是他在2012年作为早期的天使投资支持了Coinbase,在美国的一家上市公司。所以呢,他在美国有这么一个一脉相承,已经到第四代的一个风险投资家族。我们看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应该去了解下它的历史,譬如说“大饼”是什么历史,区块链这个中文字怎么来、它的缘由是什么?区块链的中文字是被翻译出来的,那这个英文字又是哪一年被创造出来的呢?从了解过去,可以或多或少体会出一些逻辑。所以很多事情我们都愿意从它的历史根源去聊起来。那么我们今天在讲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显然是早期的而不是后期的,它不是PE,大家都知道,风险越大收益越大。整个风险投资的逻辑跟产业,或者说这么一个生态,是把天使投资人慢慢变成机构化,变成早期的投资机构的过程。古时候都还是所谓的天使投资人,假如我是个员外,我用自己的钱来资助什么秀才出去念书,这都是个人行为,如何逐渐机构化的呢?这个要从这个195几年说起,在美国开始由政府单位先发起,政府单位去说,行,那么你们有几个天使投资人愿意做这样的风险投资,我政府一样配比一定的资金。这跟我们现在国内很多地方引导基金的思路是一样的,或许你也可以说是地方引导基金学习美国整个风险投资产业的概念,开始政府配一点资,早期投资机构出点资,然后我们去投资一些高风险性的早期的项目来扶植。

第二个点,DFJ有好多基金机构,我们姐妹基金早期提供了百度的第一个200万美金投资,这是为什么我们在国内有一些名气。除此之外呢,我们是当Elon Musk自己的资金不够用要出去找机构的时候第一个投资Elon Musk特斯拉的机构。DFJ之所以有一些比较大的名气主要和以上两个点有关。那么一直持续到现在呢,刚刚唐总也提了说我们在这个领域的一些布局,我们事实上在整个基金的投资理念里头是自由和信任的愿景,唯有开放的自由以及充分的信任,我们才能够发展出更好的人类文明,我们是基于这个理念去探索所有可能的技术方案,探索所有可能的创新性的变革。我们机构有个slogan叫做寻找改变世界的梦想家,一定是梦想家,因为我们不要你做现在你看得到的东西,我们想要投资的是做你一些你想不到的东西,只有做梦才想得到在梦里头,必须改变世界,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去火星嘛,改变世界根本就不要这个世界,他要去另一个世界,对吧?所以我大概就把故事说到这个地方。

唐总:感谢王岳华总跟我们分享了关于德丰杰DFJ,我记得我第一次遇到Tim Draper大概是02年在深圳的风险投资论坛,一个所有互联网大佬都在的场合,我还记得听Tim Draper非常活跃,在台上演讲到一半开始跳舞,我觉得这个家伙不简单,而且对创业家和年轻人非常幽默,后来我每一次去硅谷的时候也去拜访,还有包括你们的hero city和Draper University,后来我也发现DFJ虽然是美国人的风投机构,但是好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的合伙人参与。王总可不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个后来是怎么样来演变、来吸引很多合伙人加入,尤其是中国人加入您的机构?

Richard Wang:谢谢Tony,我先说一下Tim本身的特质,他确实非常亲和,非常乐见和乐于鼓励创业者。我举几个例子吧,第一个呢,在硅谷,Tim会通过自己的视频节目去阐述他的一些理念,告诉大家我们作为投资人认为的世界未来演变的方式,因为我们投资未来嘛。其实我们都知道,如果今天一个人不是很能够有一些表演的特质,就无法在视频节目里有很多观众。而且Tim也比较外向,乐于去跟创业者做接触。另外一个呢,刚刚Tony总提到了我们的大学Draper University,我们有只收18岁到28岁的学生的硬规定,所以不管Tim老大几岁,他面对的创业者都是18到28岁,他一直去接触年轻的创业者,去接触年轻的思想。我常常也在外面讲,我们投资的互联网Web1.0,2.0是在投资70后,再过十年投资80后,那么现在呢是不是投资90后,那问题来了,这是创业者,但是你的受众呢?你的受众从本来的80后变成90后,变00后,现在变成10后,这是你的受众,你的客户。所以对于我们而言,我不只是要了解80后,90后,00后,我甚至要了解10后,因为他们是我投的项目之后的受众,如果我不知道他的受众的appetite我就无法去评估这个项目,所以就必须去多接触年轻人。Tim也是一样,他之所以热情,之所以非常外向,是因为他想要接受新的东西,新的东西除了来自于新发明之外,也来自于新的生命,就是我讲的这些年轻人。特别在区块链领域你可以发现很多的新的创业者都很年轻,几乎看不到70后,都是90后的,是非常成功。所以创业者有新的思想,他愿意并且敢于打破现状,成为“改变世界的梦想家”,70后、80后包袱太多,不敢去冒险,当然20岁比50岁时更愿意冒险,nothing to lose,所以你肯定是去找年轻创业者。Tim自己在我们团建的时候也是蛮愿意去放松的,在老外有个思想叫做“玩的尽兴,工作也要尽兴”,所以在娱乐和工作里面,他们其实都是非常融入在一起的,不会像大家外面理解的硅谷的大佬投资人就很严肃,我自己也不严肃对吧。刚刚这个Tony还提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在国内事实上有很多组织,刚刚讲到hero city、Draper university,我们还有个组织叫做Draperventure network全球投资网络,全球投资网络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每一个区域都有姐妹基金,包括比如东京、首尔、上海、迪拜、伦敦、印度、巴西等等,大概现在全球大概有20多家姐妹基金。那么这20多家的姐妹基金呢,他们在当地有办公室,并且去寻找当地的创业者和有可能发展的前景。所以实际上不是说我们有很多中国的合伙人,而是我们是在其中的一支,叫做Draper Dragon,基本上从2005年开始我们去结合中美跨境的各项资源,比如美国的技术和中国的市场,或者是中国的创业公司去做美国的市场,再或是中国的人工智能公司去找美国的工程师过来,所以我们有跨境的这么一个优势或者说亮点,这是Draper Dragon做的,当然其他的姐妹基金他们自己的亮点。那么刚刚有提到,我们Draper Dragon的合伙人中国人多一些,并不是全部,我们有一些外国合伙人。我们主要还是在区块链这个领域,当然我们Draper Dragon也不止投资区块链行业,我们有美元基金,也有人民币基金。我们现在人民币基金的侧重在于健康医疗方面,我们有一个第四号的人民币基金,侧重医疗健康方面,过往我们人民币的一号二号投资了很多芯片设计项目,甚至电动车的项目,那么我们现在的人民币基金更多侧重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项目。所以围绕着整个美元基金的一个发展,我们现在更多侧重在区块链领域,元宇宙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呢,我们其实欢迎更多拥有资源、拥有能力的人来加入我们,一起发展风险投资的事业。

柴总:谢谢Tony主席和王总。今年我觉得也算是Web3元年,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无论是传统互联网大厂,还是基金还是VC,都开始在讨论一个话题,就是什么是Web3?我们怎么样追逐Web3?我们该在Web3里边做什么创业项目?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我待会也想去请教王总的。我先简单说一点我对Web3的看法吧,从去年开始元宇宙的概念开始爆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数据安全、数据隐私、包括数据资产,因为互联网用户全球有多少亿人嘛。我和Tony主席在19年就开始讨论这个话题,那时候我在做工业智能大数据,通过这种算法推送精准的挖取一些用户喜好,绘制用户画像,但是当时在19年互联网监管元年,随着欧盟的隐私条例的爆发和很多数据资产的泄密事件的爆发,开始有很多的人有这个意识提出:我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数据的归属权该属于谁?去年我们都知道NFT作为元宇宙、区块链的一个破圈应用开始爆发之后,又有更多的人通过NFT开始加入到crypto领域,或者加入Web3领域,我们做这个Web3、做Tagging这个元宇宙应用,是从19年筹划,20年开始做定位——一个保护用户数据资产的元宇宙社交应用。为什么这么定位呢?我们思考在未来的时代,有这么多设计师去发布自己的NFT,那么它除了作为一个社交媒体的头像以外还有哪些应用场景?这也是当时我们Tagging切入的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我们要去做SocialFi,要去做应用场景,让更多的项目方、更多的设计师、更多的这个NFT持有者,可以拥有除了做二级交易以外的更多应用场景。很多人最近都开始关注Web3,包括学习crypto和区块链相关的知识,然后也有很多人在想该在什么时间加入,包括最近有很多媒体的文章写道逃离Web2,然后追逐Web3, become Web3的slogan诞生,很多传统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开始焦虑,然后传统的VC也开始焦虑,所以我有一个问题想问王总,您怎么看待今年这么一个非常有历史节点的一年,为什么大家在今年开始关注Web3的赛道,是有什么财富密码或者重大机遇吗?

Richard Wang:这个Web3并不是一个新名词,Web3大概早在十年前就有人提过了,早在区块链之前就提过了,那么从去年开始它比较热是因为什么呢?我估计主要还是跟美国的资本市场,就是A16z有关。它一直在投资所谓Web3的创业公司,提Web3和投资布局,所以有这么一个热的风口,他在Twitter里和Twitter的founder Jack Dorsey争论引起了一些热度。不管是Web3或者是Jack Dorsey提的一个Web5的笑话, 他说Web2+Web3变Web5,我直接跳过Web3、 Web4到Web5,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但其实本质是什么呢?本质是不管你做Web几,对于创业者而言,或者对于投资人而言这个项目到底能不能产生出商业价值。按照我们旧的思路,生产东西不外乎就是砸锅卖铁盖工厂嘛,但是很显然在数字经济里面的世界,你的一举一动,比如我们今天上了直播、今天讲了一句话,就是生产,我生产一句话、一个观点、一个数据,就是生产,那么如何把这些生产的东西转化出商业价值呢?这里的商业价值大家也不要理解成传统的收入跟利润,也可能是我这段话对某一个人有启发了,这一段启发成为了它一年之后的一个项目的契机,这就有价值了。所以我们探讨的是怎么样把这个价值能够转化给所有对这个事情有贡献的人,在Web3中叫数据自主,而数据自主不是简单的以为数据的所有权,而是数据本身的价值。 Web3包含很多要素,它像是一只大象,大家摸到腿的讲腿,摸到鼻子讲鼻子,摸到尾巴讲尾巴,今天没有人能够一窥全貌,而事实上Web3也不是大象,它可能是一个“四不像”,因为今天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机构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定义Web3,Web3的定义是应该由现在到未来所有的用户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去形成,它是会成长的而不是固化的,这是美妙的地方。但是回过头来,我从项目中产生价值,在价值被制造出来之后,怎么样能够让所有的人来分享?这又涉及到Web3的另外一个概念,我们以前常说生产跟消费的关系,你有股东、有管理层、有员工、有消费者,这一连串的东西用区块链把它们闭环起来,生产者就消费者,消费者就是你的股东。在Web3里面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stakeholder,中文可以翻译成共同利益者,我今天做这些事情必须让参与者得到利益,脸书、Twitter、微博、微信等所有平台的数据贡献者一直贡献数据上来,但是完全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甚至没有数据的话语权。这就是Web3要解决的问题,先让用户得到权力,不是利益,而是一种权益吧,即所有权。要建立这个Web3的“四不像”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投入。在这个“四不像”里头有很多的应用场景,包含这个不同的DAO的组织,不同的元宇宙的设施,不同的所谓金融方面的服务,我们也一直在关注,还有柴总刚刚提到的这个social Fi也是一样,我们也一直在关注,但是回过头来,不管是个什么样的项目,都需要探究出如何创造商业价值。

唐总:香港还是在区块链、NFT、元宇宙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经济自由制度排名也是全球名列前茅,我们看到这几年香港也诞生了很多个在区块链行业特别有名的公司,包括crypto.com,还有2019年才成立的FTX。那么还有在NFT、 GameFi游戏金融这些行业的公司。现在这次疫情发生之后,突然间我们看到play to earth还有游戏方面的爆发,越来越多的一些公司开始改造传统的游戏,例如愤怒的小鸟。原来你可以通过玩游戏得到一些分数或者排名来获得满足感,在区块链有了之后,包括可以利用NFT,尤其在海外,使你的游戏角色和道具、你的IP和知识产权产生直接的价值,那么就导致很多能够生产价值的这些IP,能够生产知识产权的这些人,无论是画画的、数码艺术的、或者唱歌的,导致有很多这种IP有产权的这些人可以直接拥有它的数据,并且把它的IP,把它的知识产权在海外通过NFT、在国内通过数字藏品的方式变现。在这方面我想请教王总,如何利用区块链可以变现游戏金融和各种IP产权里面的商机?

Richard Wang:确实在香港有很多这个领域里面不错的金融服务公司,刚刚Tony总也提到数字藏品,我觉得国内我们还是可以讲NFT,他不是一个去做交易的东西,数字产品它的本质什么呢?它只是把一个权益数字化,所以它是一个数字凭证。所以NFT的本质透过区块链的技术(ERC-721),通过这个协议,一连串的代码,产生出了一个数字凭证,所以NFT就是一个数字凭证,在技术层次而言没有其他内容了。那么我们今天要去想如何从这个数字凭证去衍生出商业模式?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如果说以后实行了IT化、数字化,你就不需要有一本房产证了,而是会在手机上面给你一个有密码的电子文档,只有你自己看得到的一串二维码,这个二维码是唯一的,一户一个凭证,那我怎么从这个数字凭证做商业模式呢?今天大家用房产证做什么商业模式,你就一样做什么商业模式,抵押、借贷、出租。所以大家不需要把NFT做过多延展或者感到担心,它的本质只是数字凭证,那么问题在于说我们拿了这个数字凭证之后干什么呢?我们先把它分类一下,数字凭证可能有收藏性的,比如绘画、艺术品;也有功能性的,比如机票、门票;还有所谓的金融性,纯粹的资产性。那么事实上不管收藏性还是功能性,它或多或少都有价值,你不一定要用资产这两个字来衡量,但它肯定是有价值,也就是说它它可以被等价,所有的数字凭证都可以被等价,比如说你在北大清华毕业,你有一个学历,北大清华不用给你一个毕业证书,而是一个二维码,上面有你的名字、有你的密码,这就是数字凭证。这个也有价值,以后毕业去工作、交朋友、甚至上什么婚恋平台,我这个东西在这里,我的价值就在这里。NFT、数字凭证不是跟我们生活不沾边的,他们原本就在你生活里,比如刚刚说到房产证的例子。第二个,由于有了这个数字凭证,加上技术的完备,我们可以把它拆解或者融合。比如以前一户只能有一个房产证,只能有一个买家,我现在一个房产证可以卖给1000个买家,它可以被融合,可以被共享,可以被创造。所以我们刚刚提到IP,可以由两个IP变出第三个IP;从技术层面来讲,对数字凭证,把两个二维码融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新的二维码,由此可以产生很多衍生的概念。我再讲一个更深的概念,特别是在我们Web3里头的基础设施,叫做去中心化ID,其实我们不要讲去中心化ID吧,我们就讲数字ID。现在你的身份证的形式是一张卡,但是身份证本来就是一个数字化的由一组码编成的ID,也一样是数字凭证,你个人身份证就是一个NFT。为什么这个ID在Web3里这么关键呢?因为从一个人从出生到消失,如果没有一个ID,你不知道他是谁,无法拿他的数据,不知道数据谁产生的,就没有一个参考价值,他就不存在。所以讲到的这些ID,NFT等等都是Web3的基础。那么不管是在NFT领域的应用,在各式各样元宇宙里、在DAO里面,这些ID是基本配备,ID是一种NFT,这个ID不限于落在每一个人只有的那个ID,这些NFT还包括手机、邮箱、微信号、脸书号等等,所以一个人有好多个ID,而每一个ID都有其相应携带的信息、数据和资产,只要任何一个ID没了,你可能在这个社会就有一部分消亡了,因为你不被认可。例如你手机号丢了,无法被中国移动识别,接着不被银行识别因为无法提供验证码,我们无法进行追溯,身份证明被通讯运营商掌握,这就涉及到去中心化的概念。回到问题上来,项目都可以做,问题是能够是否能够创造出商业价值,不管你是NFT还是非NFT,我觉得不是特别关键,关键于比如NFT不管去做音乐的IP、社区的共享、甚至音乐歌曲的共创,其中有很多商业模式和可以衍生的东西,但最终我们得看如何创造出价值和商业利益。

唐总:您刚刚在硅谷的这个学校,我也留意到斯坦福大学也是宣布了他们其中的有些课程的证书通过NFT的形式来发放,所以我们香港区块链协会,还有我们的元宇宙教育学院最近也跟香港金融管理学院,还有美国硅谷的ITU.edu,即美国国际科技大学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元宇宙,区块链的课程,我们也计划要以这个NFT作为我们的毕业凭证。我觉得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虚拟角色,比如机器人,或者7*24的客服啊,或者虚拟的Tim Draper 7X24在网上为创业者回答各种创业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公司服务都会需要这种虚拟角色,那么请柴总也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个您现在参与的项目是有没有针对这方面的一些解决方案?

柴总:谢谢Tony总,我们Tagging为什么叫这个名字?Tagging就是标签的意思,然后我们的在深圳叫深圳市标签数据有限公司,但是我们做的又是一个元宇宙社交应用。其实也是分几个步骤,我其实准备跟这个Richard去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啊我们有哪些产业、有哪些数据,现在是Web2解决不了,一定是要在Web3去解决的?我觉得还是在社交的这个数据层面,因为这个层面是最关键的,现在我们都知道每个人从使用互联网开始到现在,包括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至少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了,我们在每一个社交媒体留下的数据,资产的归属权问题,刚才王总也有提到。第二个就是这些数据资产如何流通,我们有没有这些资产的控制权,那Tagging其实也是想逐步在元宇宙的场景里去实现让每个用户开始拥有自己的数据资产,那怎么做到呢?其实我们第一步做的也是从NFT开始,我们不一定是以真实的身份进入元宇宙,比如我们现在的很多微信头像其实也不是用的真人头像,大家更多的是通过一个虚拟形象。或者说我们看到很多元宇宙的电影中提到很重要的概念,叫NPC,所以在元宇宙的世界,我们未来更多的人喜欢用一个虚拟形象去社交,去互动,或者说去存在,和每一个人产生交互;这个虚拟形象,这个NFT也可以为成为自己产生数据,承载数据,获取数据的一个载体。我们Tagging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一个人先有自己的一个NPC,先有自己的一个所谓的唯一的NFT形象去铸造,铸造完成之后这个NFT形象就是他跟其他人互动的一个方式,当然我们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资产的钱包。为什么要用“标签”,其实这也是我们通过不断的探讨得出的,过去大家想哪些数据值得上链,比如图片可以直接上链,这个是一个数字凭证,我们给一个哈希,给一串代码跟自己的钱包绑定,这就可以做一个验证。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社交数据如何上链,我们每天跟很多人打字,说那么多的话,难道这些杂乱的数据,我们全部都要把它上链吗?或者说它怎么去实现这个步骤?我们想到了一个用“标签”的方式,标签是什么?标签类似于年轻人的一种互动方式——弹幕,每一个标签不超过七个字,然后我们以标签的形式量化,所有的NPC和NPC之间都是用标签的方式互动,这也是我们产品的特性之一,通过标签沉淀下来的数据资产的价值是什么?其实又回到元宇宙的游戏属性和沉浸感,以及社交属性,我们希望每一个用户的NPC通过跟很多的NPC以标签的这种方式,沉淀下来自己的NLP,一种语言方式。由此,用户他会发现他通过一个NFT数字形象去跟任何人互动,贴标签,撕标签来训练自己的NFT数字形象,创造一个新的场景。我们看到最近这个小红书、抖音,包括国内的数字藏品平台,每天都有这个成千上万的数字人诞生,那我们又就要想这些数字人去往何方?这些数字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在哪?我们看到小红书上有很多花十几万打造出来的大型3D制作的数字人,流量可怜的也可惜只有十几万,为什么?因为真实用户跟数字人之间没有纽带,没有情感的交流,这个数字人没有灵魂,只是空洞的一个image,他没有跟用户之间形成这种深度的这种社交属性或者交互属性。所以Tagging希望赋予每个数字人灵魂,赋予每一个数字人数据价值,用户还可以使用自己的数字人去跟别人互动,这就是我们我们公司想实现的元宇宙的社交场景。有个问题想和王总探讨,现在NFT音乐我们也看到了、头像作为NFT凭证也是好实现的,但是从您的角度如何看待社交数据?无论是从技术发展还是未来内容分发的角度,我们怎么样可以做到用户的生产关系的改变?关于Web3.0是生产关系的改变您是怎么看待的?或者您觉得哪些突破点让我们可以真的实现这种社交数据的互换互通?

Richard Wang:谢谢柴总,刚刚您说了很多符合Web3的一些概念,我想在回答您的问题之前先说一下这个我们怎么去理解Web3。第一个呢,它跟区块链没有关系,所以刚刚柴总说上不上链,其实Web3跟区块链没有从属关系,没有直接关系,没有必然的关系。在Web3的所有创业项目里面,可能某一些项目可以用到区块链的技术,但是也有很多项目是不需要用到区块链技术,Web3我们讲有很多东西是可能是所谓的去中心化,当然也有很多Web3是不需要去中心化的,因为我刚刚前面讲Web3中最重要的并不在于去中心化,用户自主才是第一位的。那么Web3里面的组成大概有什么呢?刚刚柴总提到虚拟人,虚拟偶像数字人,我想等会提几个例子,今天我们看很多虚拟人里面不外乎就是二次元版的,或者超写实版的,大概就这么两类,事实上呢,不管是二次元版还是超写实版,都是背后都是有一个人在做实际的这个交互,动作捕捉。Tony总又提到了这个叫做7X24能够一直在线上跟你交互,那不可能嘛,因为背后有一个真人。即便用人工智能跑出来一个成像,比如我今天我只工作8小时,另外16个小时是人工智能来代替我来做交互,这件事情也不难,而且这件事和区块链没关系,早在十年前就很多公司实现了。比如说有一个机器人帮你回邮件,这个机器帮你看了文本,对邮件进行判断是否能回,用人工智能来帮你交互。所以Web3有三大基石,第一大基石就是人工智能,大家可能会觉得人工智能不是好久了吗,安防、摄像头…并非如此,人工智能必须内建在你的互联网里,今天你的互联网,即Web2里面没有内建足够强的人工智能,那么在未来Web3内建足够强的人工智能是必备的,是基石。回过头来我们刚讲到的第一位——用户自主,如果没有适当的人工智能,他没有办法帮你的数据去编程,去判断是否是隐私数据的,没有人工智能就不是Web3了。另外一个基本是Edge Computing,就是边缘计算。我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好了,就是为什么边缘计算会变得那么重要,大家可能没有感受到,手机还有汽车就是你的边缘计算。以后人的社会空间不外乎家或者办公室或者另外一个移动载体上,就是汽车,或是类似汽车的东西,在汽车里面就是一个元宇宙场景,所以它是个边缘,这个边缘是基础。而且你的Web3就在家里带了头套,不管是AR眼镜,VR眼镜进行边缘计算,是个终端,所以边缘计算在Web3里是个必备,因为它是衔接很多的人机界面的接点。第三个就是很多数据,我们叫做分布式的数据网络,所有数据网络来自于各个其他方。那么刚前面柴总也说我们什么样的东西在Web2里面可以更好的移植到Web3呢?社交显然是其中一块,事实上有三块,我们现在看的很多项目,从去年就开始了,我们去年一年大概投了40多个项目,包括社交、电商跟游戏。其实很容易理解,游戏都是数据交互,其实你第一层看到都是UI界面,第二层到后台全部是数据交互。电商平台也是数据交互,我们在淘宝看到的是平台想要给用户和商家看到的东西,它是一个数据交互,那么为什么说电商必须移植到Web3呢?不然你就被这些平台给挟持住了嘛,用户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奴役了,你看到的东西是怎么来的,是平台想给你看的,不是你自己找来的。所以社交、电商、游戏全部都是在Web3里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他一定都有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影响到我的痛点,这就是Web3在社交,在电商,在游戏领域里面很好发展的切入点。特别在社交领域有很多应用场景,刚刚柴总讲到虚拟人物就是一个应用场景,数据交互里面的价值在传统Web2里面价值是给谁用呢?给那些需要用的人,譬如说广告商,比如说你在微博、在推特之类看到的所谓植入性的广告,它都是根据这些数据来给你推送的。那么在社交里面,在Web3里头,如果你有很好的一个算法,你完全可以首先作为用户从中获益,第二个你确实有权力可以去选择避免掉你不要的,这才是关键。今天如果我们用户没有选择权,就是没有权益去选择我要和我不要的,也就是说今天用户都没有自由。我再讲一个接地气的例子,你今天在银行有100万人民币,你要去把它全部取出来,不好意思你领不出来,银行要问你了,你是谁?干什么用?为什么你要领这笔钱?这是没有自由的,大家一定要去解放自己,要高标准,这样你才可以走出象牙塔去知道你的天花板。再讲一句极端的例子,为什么人家要去火星,天花板是地球,我当然不要,我要去火星,所以真的要把这个标准设高,才能够去追求无限的可能。回过头来讲柴总的问题,社交、电商、游戏确实在Web3里面有很大数据交互,能够产生出价值。

在问答环节,Richard Wang对观众们的提问做出了解答:

Q: Web3.0会遇到哪些风险和挑战,它到底是风口还是炒作?

Richard Wang:我刚前面讲到,Web3呢,是因为美国一些机构还有创业公司一直在交流交互产出的,所以确实是风口也是炒作,但是这个风口有好有坏,事实上炒作也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事实上这个东西不只存在于Web3里,三年前国家提倡芯片设计半导体,然后两年前讲了医疗产业之类的,其实风口跟炒作是在整个经济体系里必需的东西,为了吸引相应的资本和创业者进来,它不是一个坏事情,它是一个必然的事情,当然我们得看这个东西是不是能够持续下去,或者说它是不是能够真的产生出一些好的公司出来。那么回过头来,我们看2000年的所谓的互联网的也是一个泡沫吧,我们叫互联网泡沫,确实这个泡沫的产生情况下呢,一大堆的资本进来,一大堆创业公司出来,其中90%倒掉了,90%的资本赔钱了,但是留下了那10%,造就了我们今天Web2的这些互联网大公司的成长,例如Amazon, Facebook,我们今天得益于他,在我们的生活形态方面,在互联网的体验等等之类的。我们有进一步的一个一个提升,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去diss那些Web2,让他们变成Web3,因为社会要进步嘛,人类文明要进步,如果没有2000年互联网泡沫,可能没有腾讯,没有脸书,没有Amazon这些公司,那么你的进步可能就会稍慢或者停滞,所谓风口跟炒作是必然也是必要,只不过到底是哪一些投资人跟哪些创业者有本事把公司能够带到下一个阶段,哪些投资人有本事慧眼英雄,伯乐识千里马,能够真正找出好的项目,然后跟着陪跑下去,我觉得这才是关键,这关键不在于风口或者是不是炒作,如果你觉得它不好,它也是个必要, 但是我会从比较正面的意义来看它,它还是比较积极的形态和展现。

Q:请问王老师硅谷目前可以看到的前三个Web3.0赛道的情况如何?能否介绍一下?

Richard Wang:第一个,我觉得Web3的这件事情呢,肯定是美国的创业公司有优势,首先,确实人才比较多;第二个呢,确实他有这样子的一个土壤去让Web3的项目去成长出来。我其实没有办法说出来所谓的前三名,但是我可以举一些例子,譬如说,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去中心化储这件事情对吧,存储很重要,是基本配备,如果今天所有东西都没有存储基本上生活就无法运行,比如手机没有存储你放两张照片手机就废掉,电脑没存储也不行对吧,你大脑里没有存储会这个人是不是有问题。存储很重要,那么存储呢,大家想了,到底是存在中国移动机房?还是存在亚马逊机房?还是华为机房?都有一定的风险,而且成本挺高的。存储也是Web3的基础,我再往前往后延展一下,Web3基础刚刚讲三要素对吧,记得吗?AI,Edge Computing跟这个分式数据网络,但是Web3有一些基础设施,去中心化存储、去中心化通信、去中心化算力等等之类,这些都是基础设施,所以去化存储是Web3里面的一个基石,我就把这个前提说一下。所以大家知道存储是很必要对吧,那么如果能够做出一个很牛的所谓分布式存储的方案,那它真的是个伟大的公司,我们在过去几年有看过几个类似的,但他们都不够完美和完善,存在很多不足,但它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好,也必须要更好的,那么这些更好之后能够干嘛呢?能够让你能够将存储的照片、信息、视频什么之类的,非常容易存进去,也非常容易拿出来。现在很多方案容易存进去但不容易拿出来,还有些方案是只能存图片,不能存视频等等之类的,所以很多不完备,我相信会有伟大的公司出现这个领域。我再讲一个例子,叫做去中心化通信,这个可能是跟这个问题并不是特别相关,但确实现在在美国有去中心化通信的项目。大家都知道通信非常关键,假设今天我们的运营商作恶吗?你的电话话费明明是500,运营商告诉你就是600,在中心化状态下你只能听他的。或者运营商倒掉了怎么办呢?运营商倒掉手机号就没了,无法证明这个手机号是你的,所以说有去中心化通讯的必要,万一运营商倒掉了呢?所以这是Web3的一个基础,在中国不会有,在美国、南美甚至非洲会有所谓的去中心化运营商。那么现在为什么是中心化运营商?首先,频段是政府的,需要花高成本获得执照,所以运营商需要重资本;第二,买基站也很昂贵,所以必须中心化运营商来干。那么1万个人能不能做一个去中心化运营商呢?答案是yes。一人花10万人民币买一台基站,将一万个基站放在上海运营,去中心化运营商就是这一万人。怎么赚钱呢?和中国移动一样,中国移动怎么赚钱,你就怎么赚钱,就这么简单。这个概念有点开脑洞对吧,但是nothing is impossible.

Q:很多人在争论Web3到底是个伪命题还是时间的问题,不管是哪种情况您觉得他会在哪些场景上大规模的使用?时间上您觉得大概需要多久?

Richard Wang:其实完全的去中心化,可能也不是必要的,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这样做,你可以有一个所谓的折中,就是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它能够去做,我们叫做验证者,所以不需要完全去中心化,有一些可能完全去中心化更好,有些可能是弱中心化就行了,是否需要完全取决于你的应用场景和用户性质。第二个呢,我前面讲Web3里头其实有很多很多的领域,可能都会先在Web3里面发酵,比如刚前面讲的社交、电商跟游戏。游戏层面已经比较成熟了,就是你看什么时间点了,事实上在今年就有一些比较偏Web3的游戏项目,我所谓Web3游戏项目比如它的开发引擎是开放的、开源的,那么各式各样的创作者可以进来去用开发引擎,这没有一个中心化的,也就是说你可以出各式各样不同游戏,然后呢,你可能有这些用户和数据进来交互,这就是某种初浅Web3概念的游戏了。那么甚至呢,你可以透过技术跟NFT的机制将A团队和B团队开发的两个游戏接在一起玩。这在以前可能想不到,因为第一个,引擎是一样的,第二个,假设你有一个中间件,你会去定义好,有点像这个3G通信协议一样,有WCDMA、CDME2000、TD-SCDSMA,但事实上用了不同协议但都能通话,这叫跨平台互操作,这在游戏里面已经出现了,当然它能够带出来商业价值,我们今天不定论它,但是已经出现了。我认为在电商领域,跟社交领域一样,应该明年就会出现了,但是在东南亚跟非洲我们已经看到了,因为他们其实没有所谓的巨头去垄断,所以有很多的创新的公司在东南亚跟在非洲已经开始使用一些有Web3概念的方式去导入他们的电商平台。我刚刚前面讲的例子也是一样,Amazon有Amazon的优缺点,淘宝的淘宝的优点跟缺点,但是作为平台都有想要掌控的东西,只给出平台愿意给出的东西,通过Web3的概念可以更好的把厂家和用户结合在一起,将中心化变成一个弱中性化。那么社交也是,特别是柴总开发的跟social有关的,social中不只是所谓的Fi,所有的食衣住行都和交易有关,所有social和Fi,和社交有关的东西都可以有很好的进展,只不过确实在SocialFi领域的Web3项目要到明后年才看得到,因为它设计的层面其实比较广,包含隐私的层面,国内在去年也出台了个人资料的一些保护法案。事实上,这些如果你要去满足法规,你socialFi的东西就要比较长的一个经营去跟他们配合,你才能够做出来。我们最近呢,有看到一些比较有趣的项目,就是跟保险有关的,保险也是socialFi的一种,为什么?因为保险是社会保险,所以保险是social的,保险是不是Fi呢?当然是,要交保险金以及收到赔付,涉及到财富和金融,肯定是Fi,所以保险是socialFi。保险是不是要有法规限制的?当然,保监会嘛。那保险跟个人隐私有没关系?当然有关系,你今天去了哪个医院?得了什么病?病人不想让保险公司知道,但是因为他不得不,因为没有隐私保护嘛,如果今天加了一层隐私,保险公司只要知道答案,叫做“该赔不该赔”,他根本不需要知道得什么病。保险公司只要通过一个黑盒子,加上人工智能和隐私保护,得出该不该赔,赔多少的结论就可以了,保险公司没有权利去得知到你生什么病。所以这些场景应用在Web3里各个领域都会有,这也和社会的进步有关,如果法制regulation不够完备的时候,这些项目没办法出来,出来也是跛脚,因为你要游走在边缘,你没有办法这个变成一个普世价值,你的商业价值也体现不出来。

Q:国外的Web3和国内状况有什么不同?

Richard Wang:我今年离开国内出去晃了一晃,我先到了台北待一个月之后呢,就去了我们硅谷的总部,在美国大概也呆了两个多月,那么在美国也去了不同地方,比如说这个奥斯汀,到了迈阿密,那么接触到了一些其他的特别是在美国一些创业项目,所以特别有感受的就是在美国那个地方,很多的创业项目,因为确实首先他们思想比较开放,思维比较开拓;第二,美国不光是硅谷人才,在Boston人才也多,整体比较下来美国肯定还是排第一,当然我们国内紧追第二对吧,所以他们很多很多的创业项目,基于这个团队能够想象出来的不管是要做的市场,还是整个团队的能力资力或者是他们能够去开发出来产品或者服务,确实在质量上面都比较高。其实我们投资也一直在学习,比如说我们我们Draper Dragon从2015开始去投资区块链行业,我们在七年期间也是不断的去从创业项目里面去学习。我们在美国也确实跑来跑去,看了很多创业者创业项目,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去了解,我们要勇于想象你以前没想象过的事情,并且开放心胸去接受它,不要去拒绝不可能,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只不过是多大的代价。之后我又去了这个迪拜,我在迪拜遇到很多国内同胞,也在阿布扎比跟迪拜跟所谓的当政的一些贵族朋友们了解一下,他们在未来是不是确实有想要往这里发展的这种想法,是否愿意投入一些资源,把很多的创业者吸引过去,甚至把很多的美国资本吸引过去,在那边去做培育。其实大家可以看,有本书好像叫做地球是平的,就是世界同为一体,但确实现在看起来都是很分化的,每个垂直垂直领域会自成一个体系,不管是在美国,我们国内,东南亚或者是中东,都会自成一个体系,在体系里面会有很多的生态可以去发展,所以我觉得在在迪拜未来的两三年还是非常值得期待。我也去了一趟新加坡,那么大家也都知道,国内好多创业者也跑到新加坡去了,在新加坡做创业。那么新加坡政府本身在在数字经济方面,可能也属于亚洲的第一位。新加坡是亚洲,东南亚除了中国以外的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据点,有很好的土壤去培育这些数字经济的项目等等之类,包括Web3。除此之外,新加坡政府在政策方面也比较前进,它出台了比较多的跟数字经济有关的比较友善的政策,也比较适合我们一些偏数字经济方面的项目去落地和成长。所以总之而言,我觉得在国内确实也有很多的发展,譬如说国内有海南,有自贸港等等的,实际上我们基金也在海口落地跟海口的一些数字经济的政策、一些政府的这些出台的方案去做对接合作。我们认为在国内除了数字经济之外,肯定也是一个很好发展空间,特别套用在很多的互联网的应用上面,如果以一些主要的城市,比如海口啊,上海啊,杭州啊,北京作为一个基础,也是能够形成一定的这样的生态体系的,在整个数字经济发展方面。

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星空财经BlockGlobe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公众号「王岳华」,https://mp.weixin.qq.com/s/25d5f_21CiVFEZudwTVBCg